top of page
作家相片Ms Wincy

[橙新聞報導] 孩子為甚麼不說話?選擇性緘默症:一種選擇不了的焦慮症

【橙訊】孩子在熟悉的家人面前活潑話多,但在學校卻一聲不吭、表現判若兩人,甚至連老師稱讚都會受驚,家長或其他大人可能認為是害羞,但原來有機會患上「選擇性緘默症」。

「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」聯同「香港幼兒教育及服務聯會」近日公布了全港首個「香港兒童選擇性緘默症調查」,調查的主要對象是本地幼稚園老師與家長。調查結果顯示,選擇性緘默症在香港的認知度與宣傳程度低,有超過8成幼稚園學童的家長未聞選擇性緘默症,有超過4成受訪幼稚園老師沒有聽過選擇性緘默症,逾7成老師認為過往曾任教的學生有疑似症狀。以下,讓我們一起看看選擇性緘默症有哪些特徵,如果家長懷疑子女有選擇性緘默症可以如何應對。


甚麼是「選擇性緘默症」?

選擇性緘默症是焦慮症的一種,小朋友患者在某些場合(例如:家中或與熟悉的家人一起時)能如常對話及互動,但在個別的社交場合(例如:在學校面對老師或家中有陌生人時)卻無法說話。可能孩子在家能清楚表達,非常活潑,但在校安靜、不聲不吭。選擇性緘默症並不罕見,但患者常常會被誤以為害羞,或語言發展遲緩。

部分選擇性緘默症特徵:

不能與他人對話

有時只能輕聲地說一或兩個字作回應

以點頭或搖頭,面部表情和手勢等代替言語溝通表達

表現害羞、依賴和退縮

當意識到別人注視或接近自己時,突然表現反常或靜止不動


關於選擇性緘默症的迷思

選擇性緘默症並非只發生於童年時期,它有可能延續至成人。許多人以為孩子只是害羞或慢熱,長大就好了,但害羞的孩子面對不熟悉的人能維持正常的社交,而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很難適應社交情境,即使互動對象並不陌生,這不會隨時間改善。若未能及早提供適當的干預,讓他錯過適切的治療時機,孩子可能安於不說話的角色,隨著時間增長更難相信自己可以改變。

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並非儘發生於陌生人出現的場合,它可以發生在各種各樣的情境中,包括老師、祖父母、同輩等;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並非比一般孩子更可能遭受過情感傷害或虐待,盡心盡力、充滿愛的家長也可能有選擇性緘默症的子女。孩子選擇性地在某些場合不說話,並非蓄意與大人作對,亦非家長的教養方式造成,而是避免說話時感受到緊張和焦慮,而保持沉默可以避免說話帶來的壓力。


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不說話不一定代表他有語言發展障礙,但他或因難以和不熟悉的陌生人講話,而使其語言發展程度被低估。選擇性緘默症並非自閉症的一種表現,自閉症孩子的社交困難是跨情境出現,而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的焦慮表現(如迴避眼神接觸、不說話、眼神淡漠)只會在特定場合出現。

如懷疑子女有選擇性緘默症,家長應該······

1. 儘早帶子女求診及接受評估,以安排合適的治療及支援訓練。

2. 主動通知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(統籌主任)、班主任、校內輔導組或學校社工,以便學校為子女提供適切的支援。


如果子女已被評估為有選擇性緘默症,家長如何支援小朋友······

除了配合專業醫護人員建議讓子女接受所需的治療,向學校提供子女的特殊教育需要資料之外,日常生活中與子女相處可以運用這些策略:

1. 給予充足的等待時間讓子女回應,避免過早介入或代替子女發言;

2. 注意子女在社交情境下的焦慮程度,若察覺其身體語言(如低頭、蜷縮身體等)反映焦慮程度上升,應避免強迫子女發言;

3. 在子女回應他人的問題時,家長可把問題簡化,例如:把開放式問題改為多項選擇題(如「你想喝橙汁、檸檬茶還是其他?」),以協助子女回應;

4. 在聚會時,請家人或朋友先給予子女適當的個人空間,讓子女在準備好的情況下才嘗試參與對話或互動,並避免在人前標籤子女為「不說話」;

5. 邀請朋輩到家中玩耍,並由口語溝通要求較少的活動開始,例如:模型或粘土製作等,以提供更多機會讓子女在熟悉的環境中與朋輩相處;

6. 讓子女習慣多聽到自己的聲音,例如:與子女一起重溫在家中對話或互動的錄影片段。

資料來源:教育局「關愛孩子好精神」家長教育系列



72 次查看0 則留言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